• 加入收藏
  • 设为首页

首页 >> 金陵学派 >> 学派简介

金陵学派
金陵学派
学派简介

  

  汉文“学派”一词最早有可能出现于《明史》。《明史·卷二八三》(列传第一七一)载:“阳明学派,以龙溪、心斋为得其宗。”当然,这并非意味着中国的“学派”始于明代,早在先秦时代,中国学派已初露端倪。中文古籍中不乏“学堂”(中文“学校”之旧称)、“讲堂”和“书院”的记载。凡有学堂、讲堂和书院之地,自然有“讲学”存在。世有“讲学”,必然有“讲学者”与“听讲者”存在,从而使得“讲学者”与“听讲者”两者之间的师生关系和学问师承渊源随之而生,由此形成“师承性学派”势在必然。先秦诸子百家便是古代的一种些学派,尤以他们当中的儒、墨、道、法四家所体现出的“师承性学派”特征最为显明。这种因出自于同一师门且学术观点相同的“师承性学派”,在中国古代史上不乏其数。《辞海》“学派”词条解为“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。”指的便是这种传统“师承性学派”。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可以形成“师承性学派”,同样,因以某一地域,或某一国家,或某一民族,或某一文明,或某一社会,或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,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传统的一些学术群体,同样可称为“学派”,或曰“地域性学派”(包括院校性学派),或曰“问题性学派”。东西方学派的形成,大致有赖于三种因缘:即师承、地域、问题,因而大体上可归为三类:即“师承性学派”、“地域性学派”和“问题性学派”。三者互有联系,它们之间的划分界限绝非泾渭分明。

  所谓“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”,是指明末至清代,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用汉文翻译、撰写、诠释伊斯兰教经典和著作,并从深层思想上将外来的伊斯兰文化中国化的学派。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岱舆、伍遵契、马君实、刘智、金天柱、张中、马注、米万济、舍起灵、马德新、马联元等。从地域上讲,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都是南京籍或是曾经在南京游学、讲学的学者。例如,王岱舆、伍遵契、马君实、刘智、金天柱等都是南京人,张中(江苏吴县人)、马注(云南保山人)虽然不是出生在南京,但却分别是在南京游学、讲学的学者。从学说体系上讲,他们更是一脉相承,不仅理论渊源相同,而且表述形式以及试图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致的。他们之间虽然没有明确的师生关系,有的年龄甚至相差两百多岁(例如,王岱舆约生于1584年,马联元生于1841年),但在思想承继关系上却是相通的。

Copyright © 2015-2024. All Rights Reserved. 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 版权所有
苏ICP备16002707号-1   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苏(2023)0100004    网站设计\技术支持:泰萌创意
地址:南京市升州路28号    邮编:210001    联系电话:025-52216974 52211540